close

有時候會想,「文青」到底是甚麼概念呢?

看藝術電影、假日逛市集、買手作小物、參觀美術館、流連獨立書店、泡咖啡廳,同溫層都是愛台灣的設計師,自己偶爾寫寫詩,喜歡日系的簡約,常光顧小農餐廳,會參加獨立樂團的音樂會,最愛自助旅行,玩底片相機,穿著復古,討厭普羅大眾的流行。

前一陣子去參加了一個插畫家的展覽,開幕茶會,插畫家說,對不起我不夠好,常常會有那種時候,就像此刻我們聚在一起吃精美的點心,談論藝術,而外面有些人正在辛苦的加班,甚至沒時間吃晚飯,每到這個時候,插畫家就會覺得自己力有未逮,好像做這些附庸風雅的事情,是愧對了社會。

我也常陷入這樣的自我懷疑,當我在看那些幾千公里以外的導演刻劃人性,講述親情,是否忘了回望自己身邊正在發生的一切,文藝是一種入世,還是一種遁世?看過那些刻畫,我究竟是更懂人了,還是更遠離人了?

參加演唱會有時候會讓我活過來,因為那是一般人在做,不分文青,還是大盜。有則新聞說,搶匪搶了銀行還有餘裕去看五月天的演唱會,搶匪原來也喜歡五月天,搶匪也是一般人,其實人跟人之間,真的沒有這麼大的相異點。

常被介紹是文青,但我沒有那麼自命不凡,我只是喜歡看書喜歡看電影喜歡寫東西的普通人,我也會吃自助餐,也會去便利商店買東西,也會逛大賣場買廉價的商品,也會吃麥當勞,也會唱玖壹壹,不是吃空氣就會飽,不是一定要買UNIQLO和無印良品的那種文青。

沒有品牌迷思,只有喜歡的作家,喜歡的導演,喜歡的風景,喜歡的風格樣式。但不代表我就不能接受其他的品味。

當文青很簡單,很多人逛書店,穿得很書卷,但一年沒讀完過幾本書,有人熱愛當文青型的網美,但她並不真的認識林黛玉是誰,也真的心地沒有那麼美。為了展現自己可以犧牲別人,為了一個讚,可以做很多欠揍的事。

難怪後來文青變成了一個不食人間煙火,只在乎設計穿著,卻一點都不CARE歷史文化的貶抑詞。

我不當那種人,不當那種文青,當文青很容易,但當自己比較難,難道不是這樣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輕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