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浴室.jpg  

法國作家讓-菲利浦圖森的書在我書櫃上的數量,僅次於我最愛的作家赫拉巴爾。有一陣子很迷這種圖森式的「極簡主義」,雖然不太懂,但單純的事物總是令我執迷,於是便開始收集圖森的書。因為圖森我才開始認識荷蘭畫家蒙德里安,喜歡他的「風格主義」,用線條與純色跳脫事物的意象,去展現藝術的原初。

讀完《異鄉人》後,我想很適合接著讀圖森,便重讀了《浴室》。關於這位喜歡一直賴在浴缸裡的先生,我還是摸不著頭緒。他自己也說「整天封閉在浴缸裡生活似乎不太健康」於是「我得冒一種風險,一種破壞我平靜的抽象生活的風險,為的就是要……」為什麼他也不知道,但他走出了浴室,然後經歷了瑣碎的生活,出走前往威尼斯。不為什麼,他像賴在浴缸一樣賴在威尼斯,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最後他回到巴黎,又賴進他的浴缸,過一陣子又走出浴室。

生活對於他來說,或許是一個煩心的惡夢「幾何圖形」且「內容簡單」,他說「我不斷的想修改其架構,用一段去代替另一段,我無休止地進行修改想把直線清除掉。」這條生命的直線對他來說是呆板的,而煩心的地方是不管我們用什麼選擇取代另一個選擇,都難逃脫命運直線前往死亡的終點。所以他看蒙德里安的畫,覺得那些單調的線條,呈現出的靜止感能讓他安心。靜止是死的,不動的,就是這樣已經透徹揭曉生命答案的蒙德里安,不多做掙扎,不言情,讓主角能夠單純的平靜。

已知生命的盡頭都將是死亡,的確是讓人焦躁不安,於是主角不停在轉換生命的直線,想要避開那些焦躁,甚至是有點棄世的,他就這樣靜止不動在一個狀態中,想找到人生另外的出口,然而沒有出口,只能接受。

當我更深地去思考這一問題,並在找到引起我們一切苦惱的原因之後,我更想追根究柢。我發現一條有充份根據的理由,那就是我們的人生是虛弱的,難免一死的,這種苦惱是自然的,我們是那麼可憐。因此,當我們想到這一點的時候,沒有任何東西能安慰我們。

他讀帕斯卡的《沉思錄》得到這樣的結論。

生命是這樣循環反覆的,當體認到終究一切都會邁向死亡,都會是一場空,於是便產生了主角狀態的消極以對,然而有時也會想對抗一下,所以便走出消極(走出浴室),去尋找其他的可能。然後再失望,再消極,再出走。

這本小說是如此的輕,卻又如此的重,說的是殘酷的生命結果,卻用步調輕鬆並帶有一點幽默的方式呈現。蒙德里安的極簡,是用幾何線條和色彩說話,沒有具象的情感投射,圖森的小說也是一樣,做什麼事說什麼話不用過多的形容詞,一切的事都這樣不帶痕跡的呈現,我總會聯想到范仲淹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算有鬱卒的情感,主角也不會說每個人都看起來好憂傷的樣子。每個人都純然是自己,敘述他人的動作也儘量客觀。(或許除了理解畫作難免主觀一點,像蒙德里安被理解為靜止感,我反而覺得線條搭配顏色排列組合很有音樂韻律的況味)

《浴室》雖然帶有一點消極、茫然的整體氛圍,實際上只是在講現代人的生活狀態,並且結尾其實是充滿積極性的,即便我們偶爾想要逃(進浴室),但我們最終還是會從浴室裡走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輕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