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x_flen6031433101.jpg  

年初三睡到自然醒的日子,閒來沒事看了讓人意猶未盡的《愛是妳愛是我》(love actually)。在過年看特別有感覺,因為外國人的除夕就是聖誕夜,聖誕夜會有許多奇蹟出現,就是因為是聖誕夜才該趁機把愛說出來。

這種片段式的故事,雖然重點分散,但都是談論愛,或許跟寫小小說的感覺很像,所以我還滿喜歡這種應景的電影。

柯林弗斯和娜塔莉波曼的兩個故事我最有感覺,一個是超越國級和語言的障礙,一個是含蓄又適可而止的愛戀,隱隱的,但真的可以感受到很大的情感作用。明知沒有可能,還是告白的愛情,不是想向對方要求什麼,只是單純的想告訴對方,曾經有過愛情存在,也是無愧於自己。

一直都很欣賞國外對於追愛的勇氣,什麼事都要表達出來,對方才會了解,即使自己未必會得到什麼,但那是一種鼓舞,追求善的,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是錯誤的,不像亞洲的父母,先習慣澆孩子冷水了,害怕孩子受到挫折而就先指導著打退堂鼓。

其實很多事情也不是誰對誰錯,只是傳統不一樣,在亞洲可能被告白者壓力會很大,於是告白者在凡事幫對方著想的前提下便不可能隨心所欲的做很多事,一份心意想著怕叨擾對方,於是就默默退守著。而外國習慣直率的愛情表達方式,被告白者也會體諒告白者的心意,就算是無力接受也會給個善意的擁抱代表他已接受到這份心意,愛本身有來有往,就算不是圓滿也不會化為一個不能說出口的缺憾。

柯林弗斯那段則是「沉默之金」,但用微笑和肢體語言代替,別有一番意味。彼此都肯為對方改變,說是Just in case」以防萬一,卻還是期待或許有一天能出現對方面前,通順的表達自己的心意。

片中有個十歲的小男孩為情所困,一般的大人都會說小鬼頭懂什麼是愛,但這樣說的大人才不懂愛,愛是無分年齡的,也是說來就來的。

並非每個愛都能互相成全,有時必須犧牲一種才能得到另外一種,如果是你,你會接起電話嗎?還是能微笑的說,已經夠了,這樣就夠我滿足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輕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