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3352936526467000012306.jpg  

《做愛》與《逃》是法國作家圖森的亞洲二部曲,敘述主角與瑪麗看似將亡卻又擺脫不開的愛情故事。

《做愛》寫在《逃》之前,是他們分手當下的故事,《逃》是以一種回溯的手法,敘述和瑪麗分手前,愛情瀕危,但尋求解救的過程。

主述的男主角到達中國,邂逅了瑪麗的客戶張向智及一名身份不明的女子李琪。男主角被捲入一場詭譎的事件中,神秘的包裹和求偶的競爭,這一連串的事件讓他遠離瑪麗的心,又悄悄向她靠攏,然而這段愛情真的有救嗎?誠如《做愛》中提到,兩人的最後一次共同旅行,是為了毀掉愛情最後的存量。

因為,遠離若是越能使我們貼心,親近就越能撕裂我們的心。我們在情感上確實是那麼的脆弱和困惑,另一人的缺席無疑是唯一一件還能使我們靠近的事;反之,另一人的在場只能加深已然存在的決裂,從而宣告我們必然的分離。

所以《做愛》的親近是要毀滅,而《逃》的遠離卻是要挽回。很弔詭,但愛情確實需要空間。男主角在中國時,和瑪麗相隔遙遠,唯一的聯繫是張向智拿給他的一隻醜陋的難看手機,然而也是這隻他百般不願帶在身上的物品,帶來了他與瑪麗的親密。或許,他甩也甩不掉的東西,就像愛情,他不想要,卻又很需要。這醜陋的物件,帶來是瑪麗的脆弱,他想念瑪麗,藉由吵雜的音訊猜測對方的一舉一動,比近在眼前更讓人掛心。或許就是遠在天邊的無力感,才會讓人生出更多憐惜。而這種透過聽覺而非視覺,反而能挖掘更多戀人的內裡。

慢慢地,就在我們緊閉的眼睛後面,一些影像出現了,一些回憶、情感和精神意識浮現了,一些苦、一些挖掘出來的激情,一些恐懼、快樂,一些感覺,冷的、熱的、被愛的、莫名的,全都活躍了起來。……就像蜥蝪一樣,在我們心中已凝結乾涸的淚海裡蠢蠢欲動。

最深層的情緒,因為遠離與相思之苦,讓人憶起愛情。這是他最愛瑪麗的時刻,靜靜的哭著,在異鄉。

該擁抱的時候不能擁抱,最是愛情的痛苦,他在承受痛苦時,才感受到愛情。

然而他逃離了他的逃離,他前往義大利,去和瑪麗一起悼念她的父親。

明明已經近在眼前了,這種距離感帶來的深刻緊密卻因為彼此的捉迷藏,更添難耐。該現身的時候他沒出現,該陪在瑪麗身邊的時候,他也不見人影。於是我們看到瑪麗不斷在小巷街道中尋找他的身影,不可或缺的感覺,在距離賦與的冷清中間迸發,瑪麗一間一間旅館的找尋,只為看見他。

瑪麗的痛苦與無力感是因為父親的去世及眾多複雜的瑣事造就,她哭不出來,卻有極大的壓迫。因為他短暫的缺席,讓瑪麗的痛苦感更加重。重點便是「當她需要我的時候,我並沒有在她的身邊。」愛情彷彿就是這樣,當我們需要的時候,戀人就該出現,當我們渴望自由時,愛情就該短暫告退。

原來是自我中心在作祟,當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都想成為「我」,所以痛苦,當一個人孤單的時候,我又想成為「我們」,所以痛苦。

但他和瑪麗都沒有說,「她獨自一人在她的痛苦中,而我也獨自在我的痛苦中。」他們什麼都沒說,只是感覺到「現在我們已經不能繼續相愛了」。

到底他們還能不能繼續相愛呢?或許《做愛》寫了,但又不那麼清楚,留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從《逃》來看,愛情是一個攻防戰,完全命中欲擒故縱的道理,然而「逃」是有意識的,愛情與淚水卻是無意識,憑感覺來的。或許他們還能相擁而哭,或許她還能天真徹底的釋放自己的情緒在他的懷裡,證明他們還是有愛的。這是一個很累的愛情故事,但我相信確實有人這樣愛著,不是寫到王子公主接吻就是美好的結局,愛情本身就有許多複雜性,他們彼此推卻,讓彼此痛苦,不是快樂才有愛,能讓你痛徹心扉,也是愛的一種表現。這對揪心的愛侶就是這樣,難說他們的故事有沒有結局,這場僵持不在分不分手,而在愛情消不消逝。

《逃》比《做愛》更有味,或許我們還是想看戀人痛苦的相知,勝過無感的纏綿,而距離似乎讓愛情愈咀嚼愈有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輕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