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__5a6b985a12553.jpg

你看過《衝擊教育》(crash)嗎?當年在李安導演以《斷臂山》得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的那年,《衝擊教育》卻打敗了《斷臂山》獲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獎。當時的我沉浸在希斯萊傑和傑克想愛又無法銘說的那種深沉哀怨中,加上對出身台灣的李安導演的移情作用,憤慨的想怎麼可能最佳影片不是《斷臂山》?

後來有機會看了《衝擊教育》真的是整個人都被crash到了。這部講性別、講族群、講人性、講當今美國在911恐怖攻擊後各族群間高張的緊張壓力,互不信任,對於跟自己面孔膚色不一樣的人,充滿了不安與猜忌,劇情的起承轉合,還有最後爆發性的張力,都深深讓我感到震撼。

前一陣子上映的《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一直有很多人推薦,香港翻譯是《廣告牌殺人事件》其實看起來更加貼切。廣告牌佇立在沒有人經過的小鎮偏僻道路上,指名小鎮裡的警長應該為某一件遲遲破不了案的兇殺事件負責。這是被害者的母親對於小鎮警察的消極做出的反擊,沒想到卻引發一連串的喧然大波。

劇中的警長並非沒有作為,也是人人稱讚的好警察,何況他還癌症末期,這種值得受人同情的處境,相比另外一名媽寶警察總是種族歧視找黑人出氣,是非常高尚的,這位母親也沒有針對性,他說因為他是最高的代表,所以才找他負責。

事件裡的每個人似乎都有值得同情的部分,喪失女兒的母親,來日不多的警長,虛度人生的警員,他們因為這個事件產生了密切的聯繫。甚至是離婚的前夫,有錢就賺的廣告商,母親的兒子和友人大家都被捲入了事件裡,本來得過且過的小鎮居民,也因為新聞的採訪躁動了起來。因為不願忍氣吞聲,因為想找尋真相找出真兇,堅強的人必須更堅強,軟弱的人也必須長大,需要在乎的人情世故有許多,但就是必須去做,身為一個母親捍衛真相,說是與女兒爭吵後的贖罪也可以,但她就是要為她做最後一件事,才算盡責,也才能放過自己。

看見原本的仇視變成互相理解,原本的仇人變成盟友,懺悔的心,加上一杯柳橙汁的原諒,人性最光輝莫過於此,大家都是受害者,沒有人好過,所以以前的事就算了,現在互相擁抱,互相取暖,才能度過最艱困的日子。

想要特別說的就是前夫的女友,那個單純的女大生,總是在最不適切的時候說出最直率的話,很白目,但也因為她的天真,讓很多世故很多封閉的情仇都一笑泯恩仇過去,面對不被諷刺打擊的人,一直諷刺的人就算懷有再大的仇恨都恨不下去,女主角後來也軟化了,比起像刺蝟的自己,前夫跟這個女孩在一起應該會快樂許多,最後她終於也放下了,因為她理解那選擇不是因為年紀和外表,而是因為態度,她自己這麼緊繃,身邊的人也無法放鬆,問題是出在自己身上,所以Let it go才是最好的選擇。

之所以喜歡這片,是因為滿身憤怒,緊繃的關係,最後都得到了和解,那是一個釋放的出口,自己做的壞事被人原諒,自己不善體人意的行為,被對方摸摸頭說沒有關係,習慣以暴制暴的自己,最後也會得到成長。其實女主角蜜兒瑞德跟狄克森警官很像,他們的脾氣都很拗,他們都失去了重要的人,但也因為重要的人給了他們重要的啟示,他們才能和解,才能成為同路人。

「廣告牌殺人事件」不是廣告牌真的殺了誰,或許輿論可以殺人,但這個故事最後消滅的不是兇手,而是主角心中滿身刺的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輕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